- · 《湿地科学》刊物宗旨[09/01]
- · 《湿地科学》征稿要求[09/01]
- · 《湿地科学》投稿方式[09/01]
- · 《湿地科学》数据库收录[09/01]
- · 《湿地科学》栏目设置[09/01]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碧水蓝天,芦苇摇荡。清晨5点多,长乐潭头镇克凤村村民林发金趁着退潮,来到闽江河口湿地巡逻。之前,他是湿地里的养殖大户,拥有上百亩的对虾、
碧水蓝天,芦苇摇荡。清晨5点多,长乐潭头镇克凤村村民林发金趁着退潮,来到闽江河口湿地巡逻。之前,他是湿地里的养殖大户,拥有上百亩的对虾、海蛏、红蟳等养殖基地。退养还湿后,他被聘为湿地专职管护员。
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最佳实践案例,闽江河口湿地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世遗青年论坛向全世界推广。
“冬去春来,南来北往,是冬候鸟的习性。”但杨金发现,三四年前开始,十几只亚成鸟坚守闽江河口湿地度夏,直到性成熟后才北迁繁殖。“从过境到越冬,再成为‘长住客',它们是生态变化的风向标。”
鸟类的天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一场闽江河口湿地保护行动就此拉开序幕,推进湿地立法、划定湿地管控红线、实行湿地严格管理、创新湿地生态恢复模式等一系列保护与治理举措密集推出。
“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过去20年间,全球水鸟数量呈下降趋势,闽江河口湿地却逆势上升,几乎消失在人类视线的珍稀鸟类重现,成功蜕变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生态名片、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和全球濒危物种聚集地。
千顷湿地福泽一方百姓
阻击互花米草。互花米草根系深厚繁密,严重挤占红树林、水鸟、底栖生物等生存空间。保护区探索采用“特制旋耕机+人工挖除”方式,清除4500多亩互花米草,取而代之的是长势良好的红树林、海三棱藨草、芦苇等生态植被。
闽江河口湿地采用刈割+旋耕治理互花米草。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供图
最新数据显示,闽江河口湿地野生动植物现已恢复到 1089 种,其中水鸟 152 种,年均栖息该湿地水鸟数量超 5 万只,黑嘴端凤头燕鸥、卷羽鹈鹕、遗鸥等众多全球极危及濒危鸟类频现。
福州市闽江河口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王金平摄
为守护好这块大自然馈赠的生态瑰宝,20年来,福州市积极探索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的科学路径,实现了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蝶变,让生态“失地”重回“湿地”。
除了黑脸琵鹭,被誉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每年在闽江河口湿地留下了“恋爱”的足迹。全球仅200多对的勺嘴鹬,每到冬天也会在这度过最快乐逍遥的时光。“闽江三宝”齐聚,闽江河口湿地成为全球少数可以观测到这三种世界级珍稀鸟类的地方。
闽江河口湿地开展鸟类调查。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文章来源:《湿地科学》 网址: http://www.sdkxzz.cn/zonghexinwen/2022/0621/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