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2)

来源:湿地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独流入海水系。江流奔腾,从武夷山脉磅礴而出,一路裹挟着泥沙,经过500多公里跋涉和沉淀,在闽江河口与大海交汇处,形成了福建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独流入海水系。江流奔腾,从武夷山脉磅礴而出,一路裹挟着泥沙,经过500多公里跋涉和沉淀,在闽江河口与大海交汇处,形成了福建最优良、面积最大的原生态河口三角洲湿地——闽江河口湿地。它地处福州市长乐区东北部闽江入海口,衔接台湾海峡,地跨3个乡镇、13个行政村,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00公顷。

遗鸥捕食鱼儿。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供图

在重塑闽江河口湿地过程中,自然保护区实施了生态修复、科研监测、共享共治、产业提升、生态守护、开放合作等六大生态核心工程,恢复和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湿地生态保护机制,形成了湿地保护的“闽江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成功实践。

此外,闽江河口湿地还积极开展生态教育,让更多的群体特别是青少年接触了解湿地。去年,杨金所在的省观鸟协会与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签订为期10年的合作协议。“我们将为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量身定制自然教育课程,不定期组织青少年前来参加研学活动。”随着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体系的建设,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守护者。

这里既是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全球极危物种勺嘴鹬等候鸟越冬区的北缘,又是全球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区和以鸿雁、小天鹅为代表的雁、天鹅类候鸟越冬区的南缘,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王国”。

对此,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深有体会。“青山绿水真是无价之宝,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也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生态福祉。”自然保护区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就业扶持等政策,把原先从事养殖的农户聘为湿地专职管护员、协管员,既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让湿地生态冲突者转变为主动保护,也提升了乡村居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构建了生态保护合力。

湿地保护能否成功,破解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是关键。福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努力,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

正在闽江河口湿地公园巡查的巡护员。福建省林业局供图

全球最为濒危物种关键庇护所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物种基因库”。福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沿海滩涂宽广,港湾众多,全省湿地面积超过18万公顷。

启动退养还湿。保护区回租、回收水产养殖塘,将3000多亩水产养殖塘改造成适合鸟类栖息、觅食的乐园。如今,退养还湿区域正逐渐成为候鸟利用率最高的栖息区域,观测到的单日水鸟数量最多达5500只,是改造前3倍。

闽江河口湿地候鸟翩飞。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黑脸琵鹭在闽江河口湿地悠然觅食。郑航摄

……

中华凤头燕鸥展示优雅身姿。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湿地保护故事翻开新篇

闽江河口湿地芦草荡漾、飞鸟齐飞。姜亮摄

闽江河口湿地举办观鸟活动。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从“垂危”到“重生”

建立长效机制。《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方案》等相继颁布,《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也于2017年开始施行,为湿地保护和地区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支持。

闽江河口湿地。高飞霞摄

近20年前,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得以建立,湿地保护迎来转折点。

在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这片湿地成为各种候鸟、大型海洋动物和周边渔业-农业传统社区赖以生存的根基。在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拥有的候鸟种类和数量最多,闽江河口湿地就在这条迁徙路线上,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从湿地“利用者”到湿地“守护者”,林发金的身份转变诠释了人与自然进退之间的关系。

同时,为了让人们共享生态保护成果、助力周边乡镇乡村振兴,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西南侧,还建起了集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每到节假日,前来游览观鸟的游客络绎不绝。随着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项目纷至沓来,实现了湿地保护区与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座闽江口渔湾生态旅游小镇呼之欲出。

文章来源:《湿地科学》 网址: http://www.sdkxzz.cn/zonghexinwen/2022/0621/2006.html



上一篇:喜讯!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东
下一篇:黑龙江构建省级湿地保护网络 甘肃实施湿地保护

湿地科学投稿 | 湿地科学编辑部| 湿地科学版面费 | 湿地科学论文发表 | 湿地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湿地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