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湿地科学》刊物宗旨[09/01]
- · 《湿地科学》征稿要求[09/01]
- · 《湿地科学》投稿方式[09/01]
- · 《湿地科学》数据库收录[09/01]
- · 《湿地科学》栏目设置[09/01]
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独流入海水系。江流奔腾,从武夷山脉磅礴而出,一路裹挟着泥沙,经过500多公里跋涉和沉淀,在闽江河口与大海交汇处,形成了福建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独流入海水系。江流奔腾,从武夷山脉磅礴而出,一路裹挟着泥沙,经过500多公里跋涉和沉淀,在闽江河口与大海交汇处,形成了福建最优良、面积最大的原生态河口三角洲湿地——闽江河口湿地。它地处福州市长乐区东北部闽江入海口,衔接台湾海峡,地跨3个乡镇、13个行政村,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00公顷。
遗鸥捕食鱼儿。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供图
在重塑闽江河口湿地过程中,自然保护区实施了生态修复、科研监测、共享共治、产业提升、生态守护、开放合作等六大生态核心工程,恢复和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湿地生态保护机制,形成了湿地保护的“闽江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成功实践。
此外,闽江河口湿地还积极开展生态教育,让更多的群体特别是青少年接触了解湿地。去年,杨金所在的省观鸟协会与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签订为期10年的合作协议。“我们将为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量身定制自然教育课程,不定期组织青少年前来参加研学活动。”随着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体系的建设,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守护者。
这里既是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全球极危物种勺嘴鹬等候鸟越冬区的北缘,又是全球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区和以鸿雁、小天鹅为代表的雁、天鹅类候鸟越冬区的南缘,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王国”。
对此,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深有体会。“青山绿水真是无价之宝,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也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生态福祉。”自然保护区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就业扶持等政策,把原先从事养殖的农户聘为湿地专职管护员、协管员,既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让湿地生态冲突者转变为主动保护,也提升了乡村居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构建了生态保护合力。
湿地保护能否成功,破解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是关键。福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努力,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
正在闽江河口湿地公园巡查的巡护员。福建省林业局供图
全球最为濒危物种关键庇护所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物种基因库”。福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沿海滩涂宽广,港湾众多,全省湿地面积超过18万公顷。
启动退养还湿。保护区回租、回收水产养殖塘,将3000多亩水产养殖塘改造成适合鸟类栖息、觅食的乐园。如今,退养还湿区域正逐渐成为候鸟利用率最高的栖息区域,观测到的单日水鸟数量最多达5500只,是改造前3倍。
闽江河口湿地候鸟翩飞。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黑脸琵鹭在闽江河口湿地悠然觅食。郑航摄
……
中华凤头燕鸥展示优雅身姿。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湿地保护故事翻开新篇
闽江河口湿地芦草荡漾、飞鸟齐飞。姜亮摄
闽江河口湿地举办观鸟活动。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从“垂危”到“重生”
建立长效机制。《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方案》等相继颁布,《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也于2017年开始施行,为湿地保护和地区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支持。
闽江河口湿地。高飞霞摄
近20年前,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得以建立,湿地保护迎来转折点。
在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这片湿地成为各种候鸟、大型海洋动物和周边渔业-农业传统社区赖以生存的根基。在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拥有的候鸟种类和数量最多,闽江河口湿地就在这条迁徙路线上,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从湿地“利用者”到湿地“守护者”,林发金的身份转变诠释了人与自然进退之间的关系。
同时,为了让人们共享生态保护成果、助力周边乡镇乡村振兴,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西南侧,还建起了集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每到节假日,前来游览观鸟的游客络绎不绝。随着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项目纷至沓来,实现了湿地保护区与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座闽江口渔湾生态旅游小镇呼之欲出。
文章来源:《湿地科学》 网址: http://www.sdkxzz.cn/zonghexinwen/2022/0621/2006.html